意义

  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和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这座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的大桥,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而且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钱塘江大桥是杭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主要由钱塘江大桥纪念馆、茅以升铜像和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组成。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钱塘江大桥西北侧,由原上海铁路局建造,于1999年12月14日开馆,总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共分为三个展厅,包括“建桥序曲”、“攻克难关”、“历经沧桑”、“养桥护桥”、“卓越成就”、“茅以升生平”六个篇章,纪念馆收藏有收藏有建桥、修桥等实物70多件,以及茅以升设计手稿、著作和使用过的办公生活用品40余件。茅以升铜像位于钱塘江大桥北堍,该像为全身铜像,是为了怀念桥梁专家茅以升,同时也提醒着人们不忘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的传奇历史。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位于钱塘江大桥北岸,占地16亩,陈列馆面积800平方米,馆外广场1000平方米。广场上有9米高的蔡永祥烈士塑像。陈列馆于1968年11月开馆,全馆陈列蔡永祥烈士事迹,系统地介绍了蔡永祥烈士的苦难家史、成长过程和入伍后忠于职守、守护大桥,最后为抢救列车、保卫大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其他

  为了使钱塘江大桥桥基稳固,需要施工人员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由于木桩立于沙层之上,而且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面对这种困境,施工人员经过实地调研,决定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这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该方法一经采用就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加快了工程进度。

  由于传统建设大桥钢梁采用“伸臂法”需要等到桥墩按照顺序全部建好之后,钢梁才能够从两岸逐步深入江心合拢。但是为了赶工期,桥墩完工的次序被打乱,因此钱塘江大桥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为此,以茅以升为代表的施工团队虚心请教熟悉钱塘江水文规律的当地人士,充分发挥施工人员集体智慧,最终发明了“浮运法”,把整孔钢梁装载在二条灌上半舱水的船上,巧妙利用钱塘江涌潮的落差,把钢梁安全安装到位。

.site-info -->